【2017年聖經問答題第5期】每週聖經問答題 |關於和平 |聖經怎麼説 |

       “外腎”指男性睾丸,即指生殖能力受損,無法繁衍後代,無法傳承延續其家族,得到神祝福。

       閹割人是外邦異教做法,是杜絕後宮事,如太監;另外迦南地,有廟妓,其中有閹割祭司。

       非婚生子,如迦南廟妓所生孩子。

       原因:以色列人出埃及時落井下石,夥米甸人僱傭巴蘭咒詛以色列人。

       埃及人:以色列人埃及人居四百餘年,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第三代定居神應許地—迦南地(第一代埃及受迫害,第二代倒閉曠野),所以埃及人第三代子孫可以入耶和華會。

       三、雖然摩西律法規定了“不可入耶和華會”人,但舊約中記載了例外,體現了神怎樣心意?

       例1:迦南耶利哥城妓女喇合,因着耶和華神敬畏和信心,冒險救了兩個到迦南以色列探子,神祝福她,令她全家耶利哥陷落之際得以保全;賜福喇合,使她成為路得再婚後婆婆,入列衞王家譜。

       《希伯來書11:31》31妓女喇合因着信,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那些順從人滅亡。

       例2:摩押人路得對婆婆拿俄米説,“你神我神( 《路得記1:3》 )”,她願意接受以色列信仰,路得成為了衞和耶穌祖。

       《賽亞書56:3-5》3 耶和華聯合外邦人不要説:“耶和華我他民中出來!”太監不要説:“我是枯樹!”4 因為耶和華如此説:“”那些我安息日,揀選我事,持守我約太監,5我使他們我殿中,我牆內,有記念,號,有兒女美。我賜他們名,不能剪除。6 有那些耶和華聯合外邦人,要事奉他;要愛耶和華名,要作他僕人,凡守安息日不干犯,持守他(原文作“我”)人。7我領他們到我聖山,使他們禱告我殿中喜樂。他們燔祭,和祭,我壇上蒙悦納,我殿稱萬民禱告殿。”

       只要在耶穌基督裏可以入神會。神面前,人人是罪人,但耶穌基督寶血洗了世人罪,基督裏拒任何人。        

       四、《雅各書1:2-4,12-13》中提到試煉(或試驗)試探有何?

忍受試探人是,得生命冠冕

編者:本文系2023年5月27日創欣神學論壇一次講座文字稿,講座題“倪柝聲教會論思想探討”。經作者授權本刊首發,饗讀者。致謝!

內容摘要:上世紀二十年代本土教會出現,其開創時代延續到今天,使得當年探討教會論議題今天有意義。本文試圖參照天主教與基督新教這兩個教會論典範,從尼西亞信經中所講教會四個基本特徵,來探討倪柝聲教會論思想基本特點,以此他教會論思想方面貢獻。

“啓悟孩童,感其心與導其行”:喬納森·愛德華茲論教育*/肯尼斯·P·明柯瑪

摘要:本文考察喬納森·愛德華茲(1703—1758)生平業績中教育扮演角色,包括愛德華茲18世紀早期英格蘭接受教育,和他擔任教師期間教學活動。教師是其事諸多職業之一。需指出,他擔任英國兒童、印第安人兒童和年人教師時,所使用教學方法及遵循原則各具特色。後,本文會介紹愛德華茲派(Edwardsean)傳統中幾位人物,表明這一傳統中教育方面變化延續。

[“做小學生,是。”繪圖:曹青]

年男醫生脈脈眼神彎彎繞着打針護士,他們倆地聊着電影《知音》。講到蔡鍔小鳳仙如何如何英雄美人一見鍾情,女護士聲音嗲了,贊醫生得蔡鍔那麼(電影裏是歷史上,我,但問),她姿態,彷彿門診間北京八大胡同。蔡鍔醫生拿看小鳳仙護士眼光,打量坐在角落裏我,眼神變了。,他忘查看我病歷,查看我腿上創面,那個瘡了,破了,爛了,化膿,得。

他皺起眉,連鼻子皺了,瞟着我問:你叫喬賓? (多…)

許多參加基督教運動中國知識分子而言,“賽先生”和宗教水火不容,故教會宣教事工威脅科學精神中國普及化及其所帶現代化。客觀而言,當時有許多中國基督徒及(不贊同非基運動)非基督徒學者注重科學或積極推動科學教育,所以問題於科學和基督教衝突,而是某種科學觀基督教矛盾。正如馬相伯(1840—1939)和其他基督徒知識分子所言,非基運動基督教排斥是出於“科學萬能論”或科學主義(scientism)科學觀。<1> 非基運動已成歷史,但其依賴科學主義挑戰信仰,是知識分子反駁或放棄基督教主要理由之一。有鑑於此,汲取非基運動歷史教訓,面當下及未來反有神論挑戰(一輪非基運動?),基督徒知識分子科學主義要有批判性理解。 (多…)

推進天主教內部改革,1540年教宗保羅三世頒佈教皇訓令,正式承認耶穌會存在。<1> 16世紀文藝復興和教會改革大背景下,耶穌會會祖依納爵·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1491—1556)、哲羅姆·納達爾(Jerome Nadal,1507—1580)十多位修會初期成員開始了耶穌會教育構想。

      《世代》封面二字,來王寵(1494—1533)、陸遊(1125—1210)筆墨。

        “世”字,出自王寵1527年手書《古詩十九首》一句: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 

        原作藏於上海博物館。尺寸:29.3釐米,380.1釐米。

       《古詩十九首》,收於蕭統(501—531)主編《文選》,史稱《昭明文選》。

       “代”字,出自陸遊1186年手札——史稱《拜違道義帖》或《桐江帖》——一句:

       “桐江戍期,目前,盛暑塗之時,而代者督趣甚切,不免此月下濣登舟”。

王寵書《古詩十九首》,https://i1.kknews.cc/large/2a380005226e9153f808,

陸遊書《拜違道義帖》,http://img104.ph.126.net/d0ulL01ckTFrqYqB3s0OhQ==/2037315881433696176.jpg。

“從前我們生活‘宇宙’(cosmos) ,如今我們包含於‘世界’(universe)”, 

來自《世俗時代》中譯本73-74頁(原著59-60),

如之前所寫,《世代》並非完全認同分享文章或圖書所有觀點。

分享原因於,這些文字傳遞某些信息,是值得反思忽視。

       1987年3月30日,一位日本商人倫敦一場拍賣會上以四千萬美元價格購買了畫,創造了藝術品拍賣世界紀錄。

       那後,那幅畫及其作者名字世界各地傳開。一個小地方上小學我,聽説了這條聞。

       通過電視,我看到那幅《向日葵》(Sunflowers)。

       之所以記得,部分是因為我所在那個小學視兒童畫傳統,而這幅畫我最初印象,看起來像兒童畫。

       沒想到,三十年後,我會跟着研究藝術史妻子世界另一邊幾處博物館站他多幅原作前。

       沒想到,2017年春天,我會這位作者另外畫——《杏花》(Almond Blossom)——關注他。

      而且,我看他畫,差不多還是最初那個印象。

      但是,如今印象中“兒童畫”藴含超過我初見。

       中文世界,這位畫家叫作凡高、梵高,或梵谷(1853—1890)。

       如果尼德蘭語,Vincent van Gogh可以音譯“文森特··浩赫”,意思是“來文森特”。

       Gogh是現今德國西部一個小城,與尼德蘭(説荷蘭,但實際上,荷蘭只是尼德蘭一部分)接壤,德語拼作Goch,音譯高赫。

       1853年3月30日,凡高降生尼德蘭南方小城宗達特(Zundert)。一年前,他叫文森特哥哥一出生夭折了。

       宗達特所在地區尼德蘭大城市是埃因霍温(Eindhoven),距離比利時第二大城市安特衞普(Antwerp)只有幾十公里。1886年,凡高安特衞普皇家美術學院短期學習。

       那一帶,是羅馬公教(或譯天主教)歷史地方。不過,凡高父親提奧多羅斯(Theodorus van Gogh,1822—1885)是尼德蘭歸正教會傳道人,年時烏德勒支大學(Universiteit Utrecht,建於1636年)讀過神學。

       他祖父文森特(Vincent van Gogh,1789—1874)他同名,是傳道人,尼德蘭古老萊頓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建於1575年)讀神學。

       這樣家族環境下長大,讀神學並成為傳道人於凡高來説是順理成章人生軌跡。事實上,凡高成為畫家之前一度傳道人。

       但是,他所在家族有顯著藝術傳承。他其中一位祖上,名叫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729—1802),是一位雕塑家。這位畫家凡高三位伯父是藝術品商人,其中一位名叫文森特。凡高弟弟提奧(Theodorus “Theo” van Gogh,1857—1891),是藝術品商人。

      不僅如此,凡高母親安娜·科尼利亞·卡本特斯(Anna Cornelia Carbentus,1819—1907)喜愛繪畫,是畫花草。時候,她亨德里克··德·頌德·巴卡熱(Hendrik van de Sande Bakhuyzen,1795—1860) 學畫。

       巴卡是19世紀尼德蘭畫家,他後人和學生參與建立了海牙畫派。此畫派通過描繪灰暗天氣,傳遞出陰鬱色調。巴卡熱家族不僅卡本特斯家族關係密切,凡高家族有姻親關係。

       這種雙重家學氛圍,產生一位傳道人或藝術家,或者一位傳道人兼藝術家,是自然而然。

       然而,凡高他家族先輩或其他成員於,無論是作為傳道人或藝術家,或者傳道人兼藝術家,他不是常規之下那種人。

       無論是傳道人還是藝術家,或同時兼為兩者,這些他那裏不是工作。這意味着他常規意義上做得,以至於遊刃有餘。而是,他總是不能像人們常規期待那樣勝任工作,而遊離在外。

       凡高如此。他所在是典型19世紀尼德蘭歸正教會傳道人家庭。他父母重視家庭秩序和子女教育。但是,凡高好像生來這些發生衝突,儘管他其中受益很多。

       在家裏,凡高和他六個弟妹從父母和家庭教師那裏接受了當時只有少數尼德蘭人才有教育。這包括讀《聖經》,禱告,讀各種書籍,學習繪畫,聽父母講家族史,家中園子學習種植和欣賞花草,全家外出散步和訪問。

       家人記憶中,凡高是帶孩子。他母親説,只有文森特時候,她是。他父親説,文森特好像是有意選擇那種導致麻煩方式去做,這讓家人們。有人説,他,脾氣,是孩子中讓人。

       凡高自己回憶中,家庭不是,而是彼此相反想法之人致命組合。不過,去世前一年,寫他弟弟是他繪畫生涯支持親人提奧信中,凡高説,無論如何,他父母是模範夫妻。

       學校裏,凡高遇到相似問題。1864年,父母送他去外地一所專門面向歸正教會基督徒子女寄宿學校讀書。那是一所規模學校,凡高,只有19名學生。在那裏,凡高有種拋棄感覺。

       兩年後,他離校,回到家中。父母他送到另一個城市新學校。那裏課程廣泛,包括尼德蘭語、法語、德語、英語、歷史、地理、幾何、繪畫、植物學、動物學、書寫、體育。凡高那裏學習成績錯,但是不到兩年後返回父母家。

       1869年,伯父文森特幫助下,凡高開始了他藝術品商業世界學習和工作。那幾年,可能是他自己、家人、朋友時候。

       到1873年初,凡高信中告訴弟弟提奧説他漲工資了。而他父親提奧信,他當月獎金一半(於工資一半)寄父母,資助他們他兩個小妹妹買新衣服。他父母,誇獎他樹立了好榜樣。

       然而,到了1874年,21歲凡高倫敦工作時,房東女兒求婚,卻遭到拒絕。這凡高打擊。

      1876年,他公司解僱。原因部分於,他藝術品商業世界喜歡。那年初,他弟弟提奧信中,凡高説到他後4月1日離職。他説自己某些方面做了錯事,什麼可抱怨。他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但是抱有希望。

       後,凡高學校短期教過書,教會作過傳道人,書店工作過。那幾年,他熱情和注意力集中《聖經》和教會。,這以前有表現,他之前信中不乏直接或間接引用《聖經》。

       這他去世前後幾年藝術創作中有體現。1888年6月,法國畫家埃米爾·百合那(Émile Bernard,1868—1941)信裏,凡高談論基督與《聖經》以及藝術關係。

       他看來,基督是《聖經》敍事頂點,讓他、絕望、《聖經》敍事中,包含其中安慰基督。他認為,基督所有藝術家,因為基督活肉身在世界上安靜工作,雖沒有創作雕塑、繪畫和著述,明確宣稱是他創造了活人,他話語創造力,這是麻木現代頭腦理解。

       1876年下半年,凡高英國一間循道會教會作助理傳道人。那年10月29日,凡高倫敦的裏士鎮(Richmond)衞斯理循道會教堂平生第一次講道。

       他説,“我站講台上,我感到像有人從黑暗地下躍進日光”。他期待,“從如今,無論我去哪裏,我要傳講那福音——要做得好,得心中有福音,願他成就”。

       凡高信中附上了他講道文,題目是《詩篇》119篇19節經文,“我是地上作寄居,求你不要我隱瞞你命令”。

       文中幾次使用“天路歷程”(pilgrim’s progress)這個表達,來自凡高喜歡英國作家約翰·班楊(John Bunyan,1628—1688)同名説。他提及英裔美國畫家喬治·波頓(George Boughton,1833—1905)描繪天路客畫。

      1877年,凡高去阿姆斯特丹,他姨夫、神學家漢納斯·斯錐克(Johannes Stricker,1816—1886)學習神學。

       凡高想進入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eit van Amsterdam,建於1632年)讀神學。1877年3月下旬,他弟弟提奧信中表達了這個願望。他説,他想“讓自己熟知《聖經》寶藏”,“學習我們基督所知”。

      他説起自己所在是“完全意義基督徒家庭”。他説,可見家族歷史,每一代有傳道人,他先輩上帝他上帝,他禱告,他可以跟隨他父親和祖父腳步。

       然而,1877年3月下旬,凡高父親提奧信中凡高決定表示擔心,他認為凡高可能不具備七年學習神學能力。

       一段時間準備,凡高發現自己通過入學考試——考試科目包括拉丁語、希臘語、尼德蘭語、代數、幾何、歷史、地理。

       後來,凡高雖然獲得了傳教士試用期資格,住礦區傳福音,因此諸如幫助病人和傷者而於犧牲精神上獲得教會認可,因為沒有達到口頭表達上要求而解聘。

       這一點上,凡高他父親年時經歷有些。2011年出版《凡高傳》(Van Gogh: The Life)記載,凡高父親公開場合口頭表達能力突出。經歷三年教會拒絕後,凡高父親是到了27歲時候才在尼德蘭南方小城宗達特獲得教會傳道人職位。

       凡高及其父親處時代,教會尼德蘭社會影響衰落,但是年人來説,教會任職是走向上層社會途徑。這凡高所受家庭和學校教育可以看出。

       而社會地位相關日常生活而言,教會雖然支付給凡高父親工資,他配備了住房、侍女、廚師、園藝師、馬車。這那時是當地少數人才有生活待遇。

       1880年6月下旬一封長信中,27歲凡高他弟弟提奧傾訴了自己窘境。他説,雖然這並非他自己希望,他家中成了某種讓人接受人,他任何人來説成了無用人。

       他解釋自己幾年來沒有工作原因,主要於,他想法與那些提供工作職位人。他認為,傳道人世界藝術家圈子一樣,固步自封專制者把持着,他們挑選自己類人,而人排除在外。

       他説自己處境幾年前,未來光明,但是他內心沒有變,如果説有變化話,他以往認真地相信和他相信和。

       倫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1814—1875)、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法國歷史學家米什萊(Jules Michelet,1798—1874)那裏看見意大利畫家科雷吉歐(Antonio Allegri da Correggio,1489—1534)或薩託(Andrea del Sarto,1486—1530)影子;

       法國作家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那裏看見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影子;

       美國作家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那裏看見法國尼德蘭裔畫家謝福(Ary Scheffer,1795—1858)影子;

       英國作家班楊那裏看見尼德蘭畫家馬瑞斯(Matthias Marris,1839—1917)或法國畫家米勒影子;

       《聖經》福音書中看見倫勃朗作品影子,倫勃朗作品中看見福音書影子。

       當凡高寫到,“班楊作品中,有某種馬瑞斯或米勒東西”,他做了這樣補充,“可以這麼説,(這是)……他知道如何説出言表東西”。

       這是發現凡高所寫第一封法文信,後他多用法文寫信。

       凡高這些表白,可以幫助他弟弟和其他人瞭解他,瞭解他為何不能像人們常規期待那樣勝任工作而遊離在外。

       顯然,寫這封信時候,繪畫是他。他繪畫歷史有泛的瞭解,積累了深入個人。不過,意義上繪畫者,凡高那裏,繪畫並非孤立,是文學、歷史、信仰交織一起。

       其實,這些他早期信件中有體現。他信中記錄着他讀書和讀畫經歷中各樣收穫。他文字敍述中看到了圖像,圖像中看到文字。而無論圖像還是文字,他來説不是表現肉眼所見世界。

       同時可以看出,凡高到獲得營養是多方面,這些營養幫助塑造了凡高既狀態,他理解自己與外人印象中他形成了讓他既失落有盼望。

       同一封長信中,凡高多種方式解釋他處狀態。他説:

       “某人靈魂中有團火,沒有人來取暖,路過人只看見煙囱上輕煙,繼續趕路了。那我們如今要做什麼呢,讓這裏面火繼續燃燒,我們自己裏面要有鹽,等待……願任何相信上帝人等待那個要來時刻,。”

       凡高這些話,是他自己未來展望。27歲這年,他開始了他動盪繪畫生涯。是這封信中,凡高第一次提及並感謝弟弟提奧他經濟上幫助。

       提奧幫助不止於錢財。他是少有很欣賞凡高藝術華人。1885年10月,他寫信妹妹伊麗莎白(Elisabeth “Lies” Huberta,1859—1936),説很少人讀懂凡高,這是因為凡高是這世界旁邊看這世界人,他相信凡高有繪畫天賦。

       這意味着他們之間沒有矛盾。1887年,他們發生了衝突。那年3月,提奧小妹薇爾(Willemina “Wil” Jacoba,1862—1941) 信中説,凡高了他。

       提奧感嘆,凡高裏面有兩個彼此人,“一個極具天賦,而緻,另一個而無心”,他讓別人,讓他自己,因為“他是他自己敵人”。

       只要是人,這種矛盾共生是存在。只不過凡高這樣人那裏這一點集中表現了出來。

       實際上,1887年4月,提奧妹妹伊麗莎白信裏,提到他自己面臨困境。他説,並非是別人錯,主要於他自己是有病,他自己爭戰。

       這樣情況下,提奧繼續接納了凡高。提奧哥哥理解、支持鼓勵,持續到凡高37歲那年身亡(精神病痛自殺,有説是殺)。凡高去世幾個月後,提奧病逝了。提奧和小妹薇爾有精神疾病。

       凡高離世前那個初春,他提奧剛剛降生兒子創作了畫,《杏花》,慶祝一個生命開始。

       “你會看到,這是我、作品,我畫時候心中,筆觸”。

       凡高這幅畫借鑑了日本浮世繪風格。那幾年,凡高藝術上眼界限於西方。

       提奧兒子起了一個孩子伯父——是其教父——名字,文森特。提奧希望,這個小生命可以像凡高那樣“和”。

       這位文森特··(1890—1978)後成為工程師,是尼德蘭歷史上第一家管理諮詢公司創立者。

       他母親安娜··-波爾(Johanna “Jo” van Gogh-Bonger,1862—1925)整理凡高書信和畫作基礎上,建立了收藏《杏花》凡高博物館(Van Gogh Museum)。博物館介紹,“這幅畫是最靠近凡高家族人心”。

       除此之外,那裏有約六百件畫作和七百封書信。這些,加上世界其它地方收藏,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凡高這個不乏問題及爭議人,以及他所在那個不乏問題及爭議世界。

如《世代》文章體例及第1期卷首語所寫,《世代》涉及生活各方面,鼓勵研究和創作,既有思想類文章,有詩歌、説、戲劇、繪畫,《世代》第1期主題是教育,有並非可以分門別類文字,《世代》並完全認同分享作品全部方面。

《空心人》(The Hollow Men),是多馬·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1925年發表一首詩。

這一些評論者視為艾略特詩歌創作發生變化代表作,不乏各樣典故。

那之前1922年,他出版了《荒原》(The Waste Land)。那後1927年,這位美國出生詩人不僅他家族所在“一位論”派轉到認同“三位一體論”聖公會,轉為英國國籍,年底,他《聖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開始問世。

那些年,艾略特經歷了婚姻及精神雙重危機和信仰追尋。

這裏一位年人解讀,某個側面艾略特那時狀態有些類似。

這首詩中譯,包括趙蘿蕤(1912—1998)譯文,有需要商榷之處。

比如詩中“Between the conception / And the creation”一句中“conception”,多譯為“概念”或“形成概念”,但應該該詞原本意思譯作“受孕”,與“創造”(creation)。

        重讀艾略特先生《空心人》,中發現是於生命。生孩子是可以只用思想單性繁殖嗎。讀完真想艾略特先生三鞠躬,您説我領悟程度是。

        ,詩歌是一種失去技藝,是一種技藝。成人喜歡東西小孩,因為小孩不計得失。一個人成年後,他怎麼得到一切奉回去,我覺得這是《空心人》這首詩試圖解決問題。如何失去得到東西,而去得到一種永恆東西,失去那顆心找回來呢?

        生命總是渴望前行。這需要地刻意回覆到,有迴歸於無。佛教,這是一個永生涅槃過程,基督教,這是一個迴歸伊甸園過程。而如何才能多回覆到一,一回歸於零呢?

        我覺得人生在世,吃。但是只有吃消化掉,才能得到一個個解,才能繼續前行。正如一次次地相遇,一次次地分手,一次次地再見。説,我希望我人際關係可以是一個個解得開結。而愛這一次一次解當中。

        所以説,人生修為不吃,或者説,吃了徹底消弭無。我找死地yy一下,艾略特大師寫空心人,是不是有個意思要自己做成空心,      這樣才能做成一個個解,而生命一個個新解,一次次道成肉身,一次次嗎?

        一個人自我路上走到盡頭,做空自己,讓生命湧入。這是一個孵化過程,頭頂着繁星,腳踩着大海。他好像孵化着個世界,他好像是世界王。這個過程結束,他償還了欠債,剪斷了臍帶。

        這時,生命誕生了,他那個頂天世界結束了。基督十字架上放了下來,回到了普通生活。需要有對抗東西,因為他達到了一個和。他固然孵化出一個生命,他孵化出了他自己,他達到了一個衡。

        這,我於空心人解讀。我想艾略特大師寫完一刻,重獲新生了吧。這許寫詩意義,是創造意義。

如《世代》文章體例及第1期卷首語所寫,《世代》涉及生活各方面,鼓勵研究和創作,既有思想類文章,有詩歌、説、戲劇、繪畫,《世代》第1期主題是教育,有並非可以分門別類文字,《世代》並完全認同分享作品全部方面。

      他盯着書房門口那隻魚缸,撒了魚食進去。原本水面瞬間顫動。幾條斑斕熱帶小魚水草叢中踴躍而起,簇擁着團團紅色食料。只有一條魚,翻着白肚皮,停靠在下面碎石中間,無聲無息。沒有魚在意它。對生死關注,原本超過了魚智商。它們此刻只看見了食物。

       這是魚兒試探釣餌時刻,有經驗釣者會擒故縱。

       她是在線。不過,今天,她主動他打招呼。這態。

       他等了一會兒,問:“今天嗎?”

       隔了幾分鐘,她慢吞吞地迴應:“。”

       “沒有,心情。”

       “過得,走這步?” 他假裝鎮定。

       他數着分秒,隔了3分30秒,發現她沒回話,知道是生氣了,需要補上一道小甜點。但他戛然而技窮。

       他這發現,兩個耳朵和雙肩緊聳着,換個姿勢。等了幾秒,周圍下來。

       他那段COPY文字刪除掉,寫上一句:“不管怎樣,我會。”他得意地彈動ENTER鍵,看見她發出一句:“這樣生活我受不了了。我們住一個屋檐下,每天説話超過五句,這樣日子可怕了,我像關在籠子裏一……”

       他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着,寫那句得意語一個字一個字地刪,腹部升起一股陰寒氣,千轉萬繞腸子裏盤、發酵。要鎮定,他自己説。他伸開手指,撫摸着鍵盤,彷彿撫摸某種心愛東西,兩根手指迅速敲出幾個字:“是鳥兒是野獸?” 他有意轉移話題,想説得鬆點兒。女人種奇怪生物,他打字想,她們衝動,想一出是一出,喜歡誇大其詞。

       “這樣下去,馬上會變成怪獸。” 她打算轉移話題。

       “得小心,有些籠子是自己設計出來。” 他準備她話題前進,這是出於本能。他本能地警惕來自任何人控制,包括話題設計和進展。何況,他得承認,他確對她興趣並到想介入她生活。或者換一種説法,他認為自己是她生活一部分了,因此,地維持現有和分寸,是合理是明智。現在不是攤牌時候,他需要時間,需要擒故縱,需要鎮定自若。

        “因為你是女人。” 他迅速打下這幾個字,思忖片刻,一個字一個字地刪。她會認為這是性歧視。他想了想,沒回。他回,這個狀態持續了足足有5分鐘。場,迴應,讓希望得到答案人抓狂。他沉着地燃起一支煙,繼續保持迴應狀態,然後看見屏幕下方一行閃動字“對方正輸入……”,他嘴角含笑。

       她受不了,受不了有迴應。她不怕爭執,但受不了戰。她認為,戰、迴應,是懦弱交流方式,是。她地書寫,地輸入文字,她想告訴他,關於籠子問題,作為一個男人,應該如何來理解,才算是理解方式;他面對是一個身籠中深受其害女人,雖然這個籠子,當初是她自己選擇,但她有後悔權利,有放棄權利;不是所有籠子值得一生時間待下去,打碎籠子,離開籠子,需要捨棄勇氣,需要面勇氣……

       “如今,有多少人敢面?你敢嗎?你若,憑-什-麼-認-為-我–籠-子-是–己-設-計-出-來-?!?!?!” 她憤怒地書寫,寫,直到手機鈴響。

       她眼睛看着屏幕,檢視着方框裏那篇論,同時耳機説:“好多了。請假回來躺了一下午,起來。”

       她掃視着屏幕,語氣:“得告訴他。” 她那段長文字彈了出去。

       她突然壓低聲音,有些興奮,耳機,説:“不用擔心,我着呢,有人陪我聊天。”

       她笑:“嗯,是個男。”

       梅姐説:“心點兒,讓人給騙了。”

       她説:“放心了,有你,我會亂來。”

       他承認,他心藏怨恨。

       怨恨這種情緒,可以,可以。他記得,那本他無法頭到尾看完一遍書裏,這種情緒替換成另外一個詞——“苦毒”。那是他母親嘴裏聽到。他先前以為,這個詞指是惡毒,表明一種道德性缺欠,比如,奶奶。

       他眼看見奶奶他穿鞋剪壞了扔掉,她扔掉,送人——什麼讓別人撿了去?這是奶奶生活理念。

       他眼看見奶奶鄰居家大白鵝用藥毒死,因為大白鵝追他,他嚇病,發燒了兩三天。

       父親前妻生是女孩,奶奶地挑剔,認為兒媳婦兒子有事外出,每天換一身衣服,肯定是存了勾引男人心。奶奶挑撥生效,父親離婚,後娶了母親。

        母親生下他,他是男孩。奶奶雖然橫小氣,但他,會好吃留一口兩口他。沒有父親份,沒有母親份。

       父親惦記前妻,他們是青梅竹馬玩伴兒,他們到晚有説完話。這是讓奶奶生氣地方。什麼他們有那麼多話説?爺爺一輩子説話,和女人有什麼説?奶奶認為,志向男人女人多話。父親一輩子什麼本事,因為和家裏女人話多。

       父親娶了母親,確實多説話。和前妻多説話了。

       父親帶他去看過她們——父親前妻和那個同父異母小姐姐。父親和前妻,土房前檐下坐着,看他和姐姐院子裏遊戲。父親抽煙,前妻剝豆子。面前放着兩隻盆,一盆裝豆子,一盆裝豆莢。了半盆,前妻起身,要豆子倒進袋子,父親起身,裸露青筋大手把袋子口撐開,半盆亮晶晶青色豆子歡歡地匯入袋子裏。前妻一轉身,盆豆莢倒到門板上,父親轉身,裸露青筋大手把豆莢一層層散開,一大片綠茸茸豆莢,不時有乳白色內殼其中閃動。

       父親回家來,很少和母親坐一處。父親好像走來走去。不是在家裏走,外面走。

       他説:“大娘剝豆子,爹幫着曬豆殼。”

       母親聽了,開始哭。母親説:“你爹幫我曬過豆殼。”

       母親去廂房一個小角落裏跪着,和她神説話。母親説:“主啊,我犯罪了,求你苦毒我心裏頭拿走。” 他外面聽見,吃驚,明白母親什麼這麼説自己。

       母親哭着進去,哭着出來。

       有一次奶奶撞見,奶奶質問母親:“你有什麼哭?!”

       母親擦擦眼睛,着頭,聽奶奶話責罵她,不解釋。

       但母親面色還是有變化,進去時候臉是皺緊抽巴,出來時候臉是舒展明朗。

       多年後,奶奶和父親離世,他回故鄉看望母親,變成一個説話男人。一次,他想起“苦毒”這個詞,問母親,那是什麼意思。

        母親問住,有些,知道怎麼解釋,能讓研究生畢業兒子笑話自己。母親後説:“……心裏覺得自己,時間一長,變成了毒。”

       他瞬間明白,那怨恨。

       怨恨如毒霧,升起,彌天漫地,直入人心,毒霧繞住人着着臉,彷彿日子每一時每一寸,這冷霧鎖住,找不到半分縫隙能解脱。心有苦毒生了根,整個人裹霧裏,哪怕坐在陽光地,陽光感覺,聽不得別人誇説陽光。

       他知道這東西威力,還是陷了進去。那股説不出來苦寒,侵入骨子裏,不肯散出來了。

       她,他自忖是有情,雖談上有多麼澎湃。他沒澎湃過。她有一次説他:“你像個老人了。” 那天夜裏,他和她歷一次不夠夫妻生活。這樣評價,讓他身心挫敗值陡然升高。從那天起,他開始她分居。

        但他她有情,不是嗎?

        他點起一支煙,打開電腦。那條苦毒,早在他們談戀愛時候埋下了。那時,她不是他女朋友。他打算結婚女友突然宣佈分手,他的哥兒們上了,他有理由因此憎恨天下女人。不過,他恨,沒讓女友和哥兒們感覺到他恨,他只是相信女人和朋友了。

       那時,她應聘。

       他堅持讓前女友留下來,繼續管理公司,領那份薪水,保有那份每年上漲股份。那不是因為他大度,別人認為他度,過於大度,但他知道不是。他只是想讓另一個男人天天活糾結中,看着女友到晚一天12個時和他一起。

       他一如既往地待前女友,包括訂早餐訂午餐訂晚餐,下午削一個蘋果送過去,彷彿什麼發生過。有變化是,他碰前女友,不多説一句暗示情意話。只有工作,沒完沒了工作,該表揚時候表揚,該批評時候批評。一年後,女友決定放棄一切——高工資、職位、股權,離開。

       女友走前告訴她説:“他我太好了,他面前,我總有負罪感。”

       她問他什麼娶自己,他當時可選對象並。他説她是唯一一個拒絕和他婚前上牀女人,這樣女人能靠得住。

       結婚後,她發現,他如此愛説話。他討厭任何聲音,哪怕是敲擊鍵盤聲音,他耳朵裏是噪音,不可。他家裝修得彷彿KTV包房那麼隔音,但他在家裏放音樂,會放聲唱歌。

       “聲音空氣吸走,像眼淚狂風吸走,鮮血流沙吸走,靈魂死亡吸走……”

       TA説:“你來,我讓你有聲有色地活一回!”

       她不是不想出去,但她找不到離婚理由。她守貞,不是他,她愛他到願意他守貞地步。女人丈夫戴綠帽,要麼是愛丈夫愛到,不忍另一個男人欺負他;要麼是愛自己愛到身,不甘另外男人她。她不是,她是梅姐。

延伸閱讀…

關於和平,聖經怎麼説?

每週聖經問答題(之四十)

        她三歲梅姐,是她老鄉。她是梅姐接到第一個前來報到大學新生。她讀大學三年級時候,後有過兩任男友,有過不只一次開房經歷。這些,梅姐並知道。直到有一天,她發現自己懷孕了,是宮外孕,要做手術。她找不到知近人幫她墊付手術費,想了一圈兒,只好去求正在讀研究生梅姐。

       那場手術不算,接連折騰了兩個來回。她元氣傷,醫生説,日後有可能無法生育。後一次離開醫院,梅姐順路她帶到一個公園角落。丁香花開得正濃,滿園散發着苦香,震得她耳朵直響。梅姐拉着她,跪到丁香樹下,説要她上帝禱告。

       她違抗,聽梅姐上帝哭訴。

       她看梅姐流淚,自己開始流淚。她厭惡哭泣,認為那是和。久無眼淚,哭泣,刺痛。但她願意發誓從此節制遊蕩思,是因為沒有人像梅姐這樣,願意她放浪和自作自受哭泣。

       後來,每到感覺不住時候,她梅姐打電話。梅姐無論當時身何處,會找各種交通工具陪她一起聊天,或者陪她一起周旋。唯一一次趕過來,是拿着電話,硬生生地那個她想亂來夜聊了過去。任她引來男人外面敲門大喊。

       年齡一些,她男人依賴鬆下來。然後,遇到了他。

       他提供她一切,物質到精神到性生活,更強規格相比,着那麼一點,但他努力去做了,而且是她做。他願意忍耐着,每年陪她去聽一場新年音樂會。但他不想多説一句話,無論是早餐桌上,還是夜間的牀上。

      他鼠標放回,聊天頁面調整到後,椅子轉到原位,躊躇着,從卧室出來,記得她下樓匆忙,沒關卧室門,他讓門開那個角度。

      那個時刻起,他決定,他要動手,抓住她。

       他讓賓館服務員用扳手洗手間水龍頭了兩下,總算控制住了水滴聲。

       他看看表,到了和她見面時間。

       他知道自己有點兒,但拖了三個月,該到攤牌時候了。事件,需要設計和推動。他想藉此讓她面,認識自己。

       他説:“我密廊,你來嗎?”

       他彈出一個哭泣符號。停了停,説:“想見你。”

       他説:“我只是想見見你,沒別目的。”

       他説:“什麼?既然我們活在籠子裏,什麼出逃一次呢?我們兩個,誰知道。”

       她説:“我只想聊,不想相逃。” 是一排傻笑大牙。

       他説:“那你每天這個時間我,就為了聊天?”

       她説:“是啊,我想找個男人説話。”

       他説:“這麼説,我只是一個替代品,一個會説話他?”

       她説:“那麼,你是你,他是他。你們。你長心了,他沒長。你看見我,認定我存在,需要傾聽和傾訴;他能看見我,認定我存在,需要傾聽和傾訴。你們。”

       她於迴應:“算了,彼此會失望……斷了吧。”

       他後悔。他怪自己。好像回到少年初戀時,他追求,他渴慕,他過於,對方嚇跑,他怪自己。他後悔。

       那些年聽過老歌,用得,催情劑。

       20分鐘後,她連線,回覆説:“我出來了。”

       他感覺腎上腺升高,他捻捻手指,彷彿收攏魚線,穩地説:“401。你。”

       她説:“他,我告訴過你。”

       她説:“他,和你關係。”

       他説:“他,我想見你。你敢來嗎?”

       他説:“見了面,了。”

       她説:“見了面,可能。”

       她説:“兩個陌生人,即使住同一個屋檐下,是陌生人。”

       他所有留言,她回。

       她早晨出去,主卧房門關緊,上鎖。

       她晚上回來,主卧房門關緊,上鎖。

       清晨,他鏡子,下巴上塗皂沫,責備自己。這事做得光明正大。

       他少有地早餐桌她,進餐。他主動遞給她一片奶酪,説是加了孜然,味道,有點兒像……烤串兒!

       她聽了,勉強笑笑,接了那塊奶酪,放在盤子裏,吃。

       洗碗時候,他發現她那片奶酪扔到了垃圾桶。

       他想,估計他們是要完了。但他做好完了準備。

       他那周工作提前安排,決定離家幾天。

       他寫了一張字條:“我出去,下週回來。”

       他紙條放到餐桌,想了想,轉移到冰箱門上。冰箱門橫七豎八附着幾只顏色、形狀可愛冰箱貼,説是梅姐送。有銜着橄欖枝鴿子,有簡筆畫藍色魚,有一株結滿九顆紅色果子綠樹,每隻冰箱貼上面寫着幾行字。其中一隻顯眼,兩道交叉十字,下面一行紅色字:“Where are you going,man?” 他讀完,吃一驚。想了想,紙條撕碎,扔進垃圾箱。

       他飛到海邊,住到處。落地窗開着,海風吹。

       三天,他沒開電腦和手機,赤條條一個人,海里遊着,累了就回海灘長椅上躺着。有那麼一刻,水裏躍上來時,那句“Where are you going,man?” 他心裏閃過。他到這個年紀,年,不夠,這個空出現問題,讓他有點兒知道怎麼從容應。

       他要去哪兒呢?這一生,他想達到什麼目標?和她關係,要走向哪裏,會走向哪裏?……

       下午,他遊向海深處,舒展開四肢,水上水下翻滾,來去,彷彿一條生動活魚,乘風破浪,所向披靡。他海洋,水裏,他有無窮精力和熱情可以釋放,他其中。

       突然,一陣冰冷水流襲來,他感覺腹部嗖地縮緊,左小腿開始鋭地抽搐。

       他剋制住,想意志力游回去,卻無力施展,疼痛讓他呼吸和身體開始。他看一眼海岸,那裏離他並,他敢游出控制區,是因為他自恃水性,有餘力。但他輕視了海深處寒流,他想到,有些東西確實他掌控之外。

       不只是寒流,有死亡。

       他可以所有人聯繫,但切不掉死神他關注。

       可以!他拼命地喘息,可以!我沒做好準備,我沒地活過,我不能死!我不要死!我不想死!讓我讓我死……

       他想起母親教過他那句祈求,他於天空伸出手臂,發出呼叫。

       他救了上來。他扭曲着,像一條半死魚,喘息着,癱沙灘上。

       救援小哥幫他扭拉抽筋小腿,教導他:“這麼大地方不夠你遊,非跑那麼,你説説,你要去哪兒?!”

       他忍着疼痛,咧嘴乾笑,眼角噙了一滴淚。他以為要死了,能繼續活下去。

       “謝謝!” 他努力眨眼睛,對那位身材救援者説。

       他回來,沖洗乾,穿戴,像個人,端杯水,站窗邊,彷彿第一次看見夕陽下海。

       紫金色,漾水面。一海,漫天漫地,喧然而起,歡然而退,日夜吞吐,無休無息。他自己心生,不是所有配觀看欣賞,而今,他可以像個人,懸空而立,俯看創造大美。

      這美,正在轉瞬消逝,黑夜籠罩。

      他慶於活了下來。這一刻,他想她説句:“不起,我們不配……”

      他打開電腦,看見她在線,留言閃。

      她説:“她快死了,我知道怎麼辦……”

      她説:“朋友,我朋友。救我……”

      他仔細讀那一行字,明白。

      她繼續寫:“我想去見你,我告訴了她,她陪我。路上出車禍,送進了醫院,是因為我,是我錯……他走了,什麼都沒説走了,手機關機,我找不到他,沒有人幫我……我要見你,我要聽見人聲音!”

       他聽見刺耳鈴聲,來電標誌瘋地閃動。

       他着,接聽。

       鈴聲空中鋭地呼嘯翻滾,彷彿要攪起一海的波瀾。

       他咬緊牙關,手指顫抖,地打下一行字:“她,我不能説話。”

       他看着那個灰色頭像,説:“不起!”

        沙灘上沒流出來眼淚,終於流了出來,一滴一滴,砸地毯上,毫無聲息。

       夜裏,他夢見了海,海底,骯髒海底。無數灰色、沒有眼睛浮游物,彼此擁擠,彼此。他是其中之一。

如《世代》文章體例及第1期卷首語所寫,《世代》涉及生活各方面,鼓勵研究和創作,既有思想類文章,有詩歌、説、戲劇、繪畫,《世代》第1期主題是教育,有並非可以分門別類文字,《世代》並非完全認同分享作品全部方面。

        如果《叛教者》這部説有其價值,我覺得於其點出了神以外,人回答問題。那——誰不是那叛教者呢?亞夏娃偷吃禁果,違背了上帝旨意,使得人類自此墮落之中不能自拔。他們是人類第一叛教者,自此後所有人是如假包換、不可推諉叛教者。

延伸閱讀…

目錄

研讀聖經

       你會説,那時沒有基督教呢,哪有什麼叛教事情發生呢?但如果我們承認基督教核心神學原則之一,是相信上帝他自己旨意創造天地萬物,包括他形象創造人,那麼他背叛,背叛上帝主宰為核心信仰基督教。換言之,基督教誕生是神萬事先預備,它是神救贖計劃一部分,神彰顯了他令人明明可知救贖能。信仰稱為“教”是該信仰建制化結果,但其核心原則乃至《聖經》自我啓示,以及教會設立,神預定。人類歷史既是人類墮落歷史上帝救贖歷史,亞當後人類天然墮落罪性,使得人人天然處於叛教者位置,不管基督教是否誕生,應該作如是觀。

       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説人是“兩條腿忘恩負義動物”,我説“人是二十四小時全天候信主動物”。我解釋是,人得意時會自比上帝,人失意時會抱怨上帝你哪裏?人時候,會麻木且隨波逐流,離上帝是。這樣二十四小時全天候信主三種顯性狀態,人受罪性深深捆綁結果。即使信了主人,不是全天候二十四小時相信主在掌管一切,那種念頭行為,時不時會來襲擾人內心,各種試探引誘,使得他成為一枚不折不扣叛教者。直言,罪性導致沒有任何人是能夠上帝面前站立非叛教者。

       我這説目的,不是讓你泄氣,不是讓我們破罐破摔,不是要為那些背叛來背書及和稀泥。因為上帝恩典臨到我們這些信了人,這是宇宙間好消息。這説,我們作為天然“叛教者”要時刻警醒。

       什麼是背叛呢?心思意念上背叛之外,那些一望便知惡行。《叛教者》裏吳一丹這人,他們進入青年會動機是否日後在政治上控制教會,我們無法完全確定。但他日後一系列作為,可以基本判斷他是青年會作為掩護,來達成信仰完全不相干目的。青年會受神學影響,益人放在榮神之上,產生信仰完全背道而馳事情,所以發生吳一丹那樣事並奇怪。那麼,益人放在榮神之上機構真道背叛,是否那些本來不信上帝之人機構利用罪?這是個值得思考問題。這什麼上帝有嚴厲審判來鑑察傳道人是否傳講其原因。

        無論是傳道,還是處理同工關係上,《叛教者》主人公李夜聲天然具有克里斯瑪型領袖能力,這種恩賜使他得人如魚方面有能力——有人批評他過是教會羊,而不是像保羅去得着那聽過福音人,使他們歸主。這種批評有區別難度,故此處不予論列。於現實中國教會及其會眾會誇大他能力與作用。制度缺陷,使得一個人哪怕是傳道人會受到試探,毫無叫他不受試探機制。這使得李夜聲開生化工廠及同工發生關係,成為一個教會可言説禁忌。以至於雖然教會1948年社會局面收拾情況下,自己核心同工沒有任何懺悔情形下東山再起,五十年代發生諸種背教分裂。

       非基運動新文化運動內聯繫,像啓蒙運動神學實上,是否認事實。李夜聲領導教會,教義上,調屬靈,,教會管理上成神學個人威權主義實驗品,這種衝突張力,是很多研究與思考李夜聲及其教會人。任何教會是由一羣罪人組成機構,如果我們建制化、公開化上努力,兩千年教會管理上優良傳統,那麼這本身一個有魅力克里斯瑪型教會領袖,置於毫無保護試探攻擊之下。想像,一個初信教友會背誦“主禱文”教導——“叫我們遇見試探”,一個成天講道人會此置若罔聞。,我們承認,作為一個罪人,會背教義能活出主生命之間,並存在天然無縫接,這罪人有限性實質。

       任何一個想為自己謀求做大事基督徒,包括牧師,本身危險。如果我們不是尋求上帝旨意,我們不是讓他旨意來成全,那麼我們做那些“大事”時,會有一種僭到自擬上帝危險。對上帝及其相應權柄服從,是人作為一個罪人、一種存在,要有態度,哪怕你是一個名天下傳道人。事實上,順服上帝及自己所服侍教會決定,對傳講主真道人,具有象徵性、教義性意義現實價值。我們可以照搬西方教會一些做法,但教會兩千年來積累而成超越文化建制性傳統,我認為會眾包括牧者應該順服。教會這些具有超越性美善傳統,之所以能歷經千年人們使用,説其間有神美意。這個意義上,傳統,對上帝旨意順服。

       中國一些傳道人管理教會方式,與西方差會到中國辦教會方式,也不隸屬任何宗派。教會建制,受到逼迫時,本土教會和西方差會影響教會會出現危機,完全解散。但承平歲月,因為沒有公開透明教會建制,本土教會出現克里斯瑪型領袖宰制教會危險,加之中國文化尚威權崇拜,教會領袖受試探機率大大提高。但這樣本土教會,教會毫無建制能力時代,保留了家庭教會火種傳統,1979年後中國教會復興打下了基礎。神看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而我們罪人沒有這樣能力。故我們要求神智慧引領我們教會興衰。退而求其次,要像法國年鑑學派大師布羅代爾主張那樣——看歷史不僅要看中心點,而且要看圍繞中心而成展開性事件,有長時段參照,才能有觀照。

        1969年,李夜聲獄中歸了天家,但圍繞他話題看來會因此而停止。且説他“靈魂體”三元人觀令人爭論不休,他各方面事工遺產——海量講道集(有譯成外文)以及對同工教會持續影響——帶來,譭譽一。

       傳道人跌倒兩千年教會史上並,因為罪人才是我們。不管是誰,只要他是人,逃脱不了試探引誘,除非神施展他大能保守我們,沒有任何人能夠世上完全站立得住,李夜聲例外。信上帝中國人會充斥着道德義憤,因為自以為義的泛道德主義深入中國人血脈文化之中,到了習焉不察地步。自己分明做不到要自以為義,人有時覺得,於是人間去找那看上去站得住偶像來膜拜,包括一些基督徒沒能此完全祛魅,這中國教會和社會裏表現得顯。

       關於這一點,《叛教者》中“正面”人物於華恩值得一提,他受逼迫時真道持守,只有黃愚志能夠之相比。於華恩自己罪,但教會建制不夠上心,李如是、黃愚志要求開除李夜聲時候無和稀泥嫌疑。

       有些基督徒是,像李夜聲這樣人,神為何興起他呢?基督徒相信“世上沒有義人,一個沒有”,但一個人事工大到令信他時,他忘記了這一切是神大作為,卻定睛於人身上,那個做事人偶像化。做大事罪人,與定睛於做大事之人罪人,忘記了一切榮耀歸神,儘管嘴上説榮耀歸神,但心裏那榮耀佔己有了。

       我們説神是鑑察一切,我們心思意念無法逃匿,那麼他看到人們定睛於做大事偶像,讓偶像坍塌,這有什麼可奇怪呢?不是興起罪人,而是因為是人是罪人,但救贖歷史分明彰顯罪人能庇護下能迴應其恩典。神知道人會犯罪,但人某個做出突出事工領袖犯罪揭露後知道他會犯罪,所以感覺好像神樂意興起有能力罪人。我們明白,李夜聲犯罪只有人吃驚,而神會吃驚。人吃驚是因為偶像化了李夜聲,神大能鑑察李夜聲心思意念,哪會吃驚?看上去有能力人之所以崩塌倒掉,是要讓信和於人作偶像我們明白《聖經》中這句話:沒有義人,一個沒有。如果明白此點,我們怎能一切榮耀歸神呢?

       從世俗眼光,有人會説,既然李夜聲神得着那麼多失散羊,那麼神什麼放他一馬呢?這個問題有無瀆神嫌,我知道。但我相信神愛饒恕到我們用不完。李夜聲1949年後遭遇,不是神定要施展這樣手段,來讓他遭受這樣。相反人包括李夜聲遭受諸種,證明着神美善。因為罪工價乃是死,神讓我們活着——哪怕活得不如人意,但人想要萬事如意,這自擬上帝——這本來恩典。不過這樣事發生,總讓人想,發生李夜聲身上災難,是不是主意思?邢福增《基督教中國失敗?——中國共產運動基督教史論》(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8年版)一書裏羅列出一些宣教士對離開中國思考,其中有人説這是否代表主西方教會中國事工拋棄懲處?有這樣警醒本來是,可以使我們這樣罪性滿身人敬,但像我們這樣患得患失,那主在掌管一切這點沒信心了。神可以成就他要成就任何事,但他為何要讓罪性纏身人來做,不僅是因為要人記得榮耀他,是讓人領會他數算盡恩典。

        且説《叛教者》作為小説的謀篇佈局、人物塑造創作特點,讓我們來感知一下這裏面神學思考。作者施瑋姊妹不僅是詩人、説家,是一位《聖經》文學博士,她説人物主奔跑經歷及她自身神學思考融在了一起。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分辨出哪些是符合人物自身身份與能力思考,哪些是作者自身思考外顯。

       作者説分“揭發者”、“獻身者”、“隨者”、“擘餅者”四部分。標題上看,她有道德傾向。如果只是如此,那流於道德譴責説老套,作者地避免了這點。看説,你會鬆地區分出誰是好人,誰是人,誰有道德高點,進而自己內化成那個作者表彰人物,跟着去佔。因為我們是罪人,連作者例外,故沒有那份置身事外、自義、己無關。

       即便是列入“揭發者”裏寫徐聞音,作者沒有世俗作家那樣鞭笞起來毫無顧忌。毋寧説,作者傾向是,一個罪人若是深知自己罪,其憐憫能力展現是有自知之明,但這並不是教我們冷漠無視。可我們文學寫作這麼認為,世俗文學理論欣賞標準,批判現實説總是人們看。因為人們裏面找到廉價安慰,“人”身上找到自義,“好人”身上找到作為一種夥攀附,從而盛讚這説批判得血淋淋,謂無比。絕大部分説,自己放在其中,他們描寫好像不是同類,而是另一種可以審判對象,這説很多寫作者不僅自己當成道德化身,高明做法自己裝扮成隱身上帝,因為我們他作品裏面看不到對包括自己內有罪人類悲憫,只看到無度批判發泄。文學表現,只有在陀斯妥耶夫斯基少數説家作品中才能看到。

       一些人看完《叛教者》,説表現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社會情況,以為是作者搏眼球。這不能説明什麼奧問題,不是《叛教者》寫得獨到。而是信息控制中國人思想及思考能力帶來了。而一些中國社會有些瞭解非基督徒,覺得作者批判得過癮,沒有指向。中國社會有所瞭解基督徒呢,人性沒有條貫透徹理解,年同工、情同師友姊妹李如是、王慕真監獄裏揭發、邀寵表功感到不可思議。那是因為有些人沒有身臨其境置換感,而且是罪以及自己作為一個罪人,逼迫中站立得欠缺感同身受體認。陀斯妥耶夫斯基説:“受苦乃是我們身為蒙福人證據,這君王時候。”同時也説我們缺乏饒恕憐憫,儘管我們於信主得到了上帝饒恕憐憫,可是我們給不出這樣感情,不出這樣愛,包括我自己是如此。

       我認為《叛教者》説技法上有什麼處,人物塑造狀描上,沒有什麼值得提及處,只能算是中規中矩。但我認為作者一些寫法,置諸當代華文文學中——因為作者是美藉華裔作家,所以直接説代中國文學似不符定義上地域概念——算得上具一格成就。

       20世紀上半葉以李夜聲核心聚會處,其人數眾多,影響,應該算是中國本土教會。於四九鼎革,使得這個教會帶領人李夜聲處風口浪尖上。這個過程中,就出現了説中寫“揭發者”、“獻身者”、“隨者”、“擘餅者”。勿庸置疑,這樣事件,作為説題材,涉及政治、宗教、社會、生活諸方面,其富礦性質不言而喻。

       但是要公平地説,這樣富礦20世紀中國有很多,但願意寫且有能力駕馭人並多。很多人寫,寫了地兒出版。即便沒有前述困難,非基督徒境界寫成一部批判官方迫害譴責説或者人道主義説,認識主,人舉過天,多譴責是枉然,是另一種意義上敞開墳墓。而基督徒寫這類題材,一不小心會寫成譴責,因為道德自義是人是中國人一種本能,中國文化火燒火燎道德自義這方面助長聲威。讀完了一部譴責説,留下了一地發泄,愛恩典遺失了。

       換言之,《叛教者》雖然是一部基督教題材説,但裏面有顯傾譴責,有悲憫有感同身受,同時於作者神學修養,使得我們讀完這部説,並不是去譴責誰,或是贊誰,沒有搶灘霸位可佔,而是將自己引到神面前,看到自己污穢敗壞。這樣説,不僅中國基督教文學中是見,放在整個中國文學寫作中是,我閲讀體驗中是見。

       給《叛教者》寫序學者劉麗霞説:“中國基督教文學有山無峯局面,要因為這部作品而改變了。” 這話劉麗霞是有資格説,因為她所著《中國基督教文學歷史存在》中國基督教文學研究中有開創性及填補空白作用,這一點她《叛教者》寫序裏有論述。她《女鐸》雜誌重視,能知道其基督教文學視野,不是以前有研究者可比。

       不過劉麗霞施瑋《叛教者》這麼評價,得分兩説。她説法有道理,因為施瑋這本書,中國基督教文學中是得,説是中國基督教文學創作山峯,確不為過。但我們有認識,因為中國基督教文學總體創作水平,所以山上,其峯會,這一點我們諱言。

      《叛教者》題材既作者帶來了天然關注度,同時帶來駕馭難度。説角度看,第一部“揭發者”人物説中自身發展邏輯進程而動,顯得。而“獻身者”、“隨者”是歷史事件推着走,人物成了事件被動者,對知道歷史事件人,是知曉基督教教義人來説,不乏讀下去理由動力。但於讀者來説,有考驗。至於後一部分“擘餅者”,回憶來闡述神學教義,這不熟悉基督教教義人來説,是個考驗。這部分是最短,但非信徒讀者來説,是部分。

       不知監獄退休看守老童是否實有其人,但即便沒有其人,這樣串聯人物是體現了作者寫“擘餅者”一章巧思。這位信主老看守,像《竊聽風暴》中那個有良知警察一樣,後證明是杜撰,但這影響這種人存在或然性,於説家來講,只要符合説內推進邏輯就行了,不管世上有無這樣人。但是老童這樣人物出現,其內背景醖釀是否足夠,那應該是個問題。説,李夜聲在外傳道是有能力,但人是處境化動物,他監獄是否如此大能,那是得打個問號。

       四九年後坐過中國監獄人,知道會那麼鬆,我們只要看看坐過國民黨、共產黨監牢人回憶——如現代文學研究賈植芳先生回憶,施瑋讀復旦作家班時聽過他演講——知道監獄內讓人信主,不是可以臆想,因為我們不要忘記了這是“”中國。保羅這樣有能力人,哥林多時需要主在異象中堅固他:“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有我你同在,沒有人會攻擊和傷害你,因為這裏有許多屬我人。”(徒18:9—10)我意思是説,李夜聲裏面命講道能力需要鋪墊,同時童之信主,需要有令人信服寫作交待,這樣會使説發展推進在邏輯上洽。

       有説寫作中人稱敍事角度看,不無可商榷之處。整部説採是全知全能視角,這處理跨度達七十年(20世紀2090年代),空間轉換(美國、中國各地)有益處。但全知全能上帝敍述視角——作者使用人物名字來敍事來説話,只是沒有用“他”第三人稱敍述——使得這部説時序推進過於線性,第一部有點倒敍味道外,後三部分人線性呆板感,人物厚度複雜夠,留給讀者想像空間。這陀斯妥耶夫斯基這樣説家有區別,不然我們會理解巴赫金何盛讚陀氏“復調説”——簡單地説,陀氏人物有血有肉,不是作者掌控出來,而是破碎整體,有人物自身發展邏輯——而那些完全掌握人物命運上帝式敍述表達。於後者,文學評論家韋勒克、沃倫《文學原理》一書裏説:“他可以第三人稱寫作,作一個‘全知全能’作家。這是傳統和‘’敍述模式。作者出現他作品旁邊,像一個演講者伴幻燈片或紀錄片進行講解。”早年讀到此段如受電擊,不能忘懷。

          提到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説這説價值觀,塑造人物角度,還是深入人心。栩栩如生雖成了一個詞,但羅貫中技法能擔此譽。但你如果是個高級欣賞者,你其人物塑造時有違其時代語言感到。劉備“三顧茅廬”第三次拜訪諸葛亮,孔明口吟五絕:“夢誰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因為諸葛亮時代可能有絕句,何況諸葛亮時代會這句詩裏“睡”字意思,因為那時睡字有躺牀上睡意思。

       我説這個意思是,我們描寫説人物,其語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時代及那個時代用語習慣。《叛教者》塑造人物語言上存在這樣問題,但每個人物語言沒有多少差異性,這是此諱言。這是使得説人物面目、不夠原因。換言之,讀完這部説,要讓我來總結每個人物個性及相關特點,我會措辭。進而言,説社會性語言背景方面有整體把握,這是因為作者爛熟這段歷史,但人物對話語言需要作者自己去設計他們關係張力,這方面可以圈點地方並多。

       同時我要不無遺憾地説,作者敍述那個歷史時期所用語言,諸如“解放前”、“解放後”、“中國”、“三年困難時期”是如假包換官方語言。如果作者傳達那個時代人物只有這樣認知,這是完全沒有問題,因為他們説來不能脱離這樣語言環境,而獲得一種超然獨立性。即人物要活彼時語言土壤裏,才能讓人感到那個人物,才能對塑造他們一系列行為有幫助。可是當作者跳出來敍述那個時代時候,官方給定“奧威爾話”,這人們認知是一種遮蔽,客觀上配合了官方歷史毀容。

       我們應該知道,我們什麼樣語言思考,表明我們思維是如何呈現。反過來,我們什麼樣語言呈現,證明我們怎樣思考。表面上看,我們説漢語,我們漢語説。意思是説,語言人思維以及行動控制力,無論怎麼估量。如果我們不能理解運用語言時,是官方包裝過語言於歷史及現實閹割沒有認識,往往會給定語言內涵牽着鼻子走。同理,如果我們語言作用放到一個角度,我們無法理解上帝他默示《聖經》來向我們啓示因由。即便世俗,作者跳出人物自身要求做文本敍述時採官方遮蔽語言,帶來意義美學上雙重損失,是,豈能小道視?寫作任何體裁和題材作品時,應該有一種語言,這是寫作者起碼要求。

       讓我舉一個作者利用歷史謊言來塑造人物例子——作者是否知道這屬謊言,從《叛教者》裏是看不出來,但“外公”迴應——“外公説這裏和上海別的許多地方掛過 ‘華人狗不得入內’。我覺得不可思議,問他憤怒嗎?是不是常有人去砸那塊牌子?他想了想臉上有點,説,好像沒有。”(P297)日本學者石川禎浩其所著《中國近代歷史表裏》(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華人狗不得入內’ 告示牌問題考”一章中,對“華人狗不得入內”這樣謊言做了詳細考訂。這個需要且只需要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國家,一個有受迫害狂心態族羣,加上一個喜歡樹內外敵鞏固其統治政權,這樣謊言存在得多並令人。

        2016年12月初起筆,31日寫畢。

如之前所寫,《世代》並非完全認同分享文章所有觀點。分享原因於,這些文章傳遞某些信息,是值得反思忽視。

       電影《》(Silence)它那思考、內心掙扎人衝擊場景地抓住我們心,讓我們看完後沉浸於其中,作者所提出問題中出來。

       確實,如果從人文思想角度可以有很多值得討論問題,這些問題會有確定答案。是如此面前,任何道理闡述是無力。

       不過反過來説,面可能讓人棄教逼迫或,能夠道理活到什麼程度是一回事,要是對道理明白那悲劇了。

       只有遇到如《》中所展現出來那些挑戰人信仰極端場景之下,人們會問這樣問題:主基督啊,這些年來我信是你嗎,還是我過是自己構造出來某個偶像當作是你呢?你存在嗎?這些讓人不忍目睹場景之中,你會看到我們要有慘狀,聽到我們撕心裂肺禱告嗎?你什麼不語呢?

       觀眾角度來想,電影中主人公希望他信的主那裏得到一個怎樣的迴應,才算是他主沒有呢?他期待是什麼?他準備腳踩上聖像時候,那是他期待迴應嗎?如果這一點話,他知道了他主的迴應。

       如果一點看他禱告中所提到問題,涉及兩個方面:第一,什麼主會讓這些貧苦村民,本來生活如此環境下,還要信仰遭受如此逼迫,這些有什麼意義呢?要到什麼時候呢?信仰道要經歷這些沒完沒了考驗嗎?第二,看着這些毫無反抗能力村民是自己信仰遭受着如此不人道生不如死痛苦,什麼主沒有一點作為呢?無論是解救懲罰那些行不義官員什麼,總應該有點什麼反應吧?

       如果是這兩個問題話,電影中確實沒有讓人們看到他主做出了什麼樣的迴應。作為沒有信仰而直接經歷到這種考驗觀眾來説,沒有誰有資格這些問題給出一個什麼樣回答。這樣問題既是那種處境下人他們信主所提出來,事者只有他們主那裏才能夠得到問題答案。

立春過,芝加哥夜晚透骨。2月3日(週五)晚,芝加哥西北華人基督教會地下室餐廳裏,是春意融融。這是教會每週五晚上查經時間,弟兄姊妹下班後直奔教會,用餐後,開始了一場開生面查經:聖經知識競賽。

數月前,激發大家神話語渴慕和讀經熱情,牧師提議下,教會開始籌備這次聖經知識競賽。教會中幾位負責同工預先第一次競賽做了許多工作,聖經知識競賽內容,到需要各樣記時記分設備預備。

這次聖經知識競賽內容設計,旨在幫助大家本教會過去一年中主日證道和主日學內容,以及週五晚上組查經學習聖經內容,有一個複習和總結,使弟兄姊妹地理解神話語,掌握聖經原則,並應用到自己實際生活中去。競賽方式多樣,有必答題,有搶答題,有時間限制,鼓勵團隊精神。

弟兄姐妹們以查經小組為單位,組成7個競賽團隊;學習,取長補短目的,積極準備,踴躍參與。

聚會是讚美敬拜開始,“我你話語,深藏我心,免得我得罪你,免得我遠離……我愛你聲音,作我腳前燈,作我路上光……”聖藉着這樣詩歌,激動着弟兄姊妹神話語渴慕心。確,激勵弟兄姊妹踴躍參與“競賽”,其心中神話語渴慕!飢渴慕義人了!

競賽開始了。主持人出示考題後説:開始!另一位弟兄馬上啓動了時間控制。那兩分鐘或三分鐘時間,顯得寶貴了。弟兄姐妹或凝眉,或討論,搶時間,找答案!大廳中,充滿了又輕鬆喜樂的氣氛:這一組為答對祝賀,那一組標準答案仔細推敲討論,歡聲笑語不絕於耳。必答題考查聖經全面掌握情況,信主多年弟兄姐妹遊刃有餘,初信不甘示弱,通力合作。各組咬住,勝負僵持不下。

比賽進行到搶答題部分,經文掌握和臨場當機開始發揮作用。初生牛犢青年組和另兩個主日學老師帶領、經文基礎紮組開始脱穎而出。但強中自有中手,所有題目答完了,有兩組並列第一。牧師臨時加賽一題,分出勝負。

競賽結束,三個小組得到集體獎;而所有參與者,每人得到一本生命季刊提供書籍《行過流淚谷》(袁相忱牧師、師母生命見證),資鼓勵。

弟兄姐妹感到,這種“競賽”形式,可以幫助自己記牢神話語!大家表示,收穫對一些以前瞭解聖經要點和經文增強了認識,今後讀經學習增添了動力。大家祝賀,勉勵,共同努力,祈禱一年教會讀經學習能上一層樓,帶動弟兄姐妹靈命成長和教會的復興。

肖悦  來中國大陸,現芝加哥西北華人基督教會會員。

規則:可以查閲紙質聖或參考書,但不得使用電子版聖經或任何電子查詢工具。

□每個小組推舉2位代表,出1個答案,答案寫答題板上。

□共8題,每題答題時間2分鐘。

□每答1題,得10分

□主持人説“開始”,計時員開始計時,到時間,計時員鳴笛叫停。

以弗所書“存敬畏基督心,彼此順服”總原則下的人際關係是什麼?

妻子順服丈夫,丈夫愛妻子

兒女聽從和孝敬父母,父親照主教訓養育兒女

僕人聽主人,主人不要威嚇僕人(即要善待僕人)

共150篇,

□每個小組給出1個答案,答案寫答題板上。

□共10題,每題答題時間。

□1-9題每題10分,第10題20分

□主持人説“開始”,計時員開始計時,到時間,計時員鳴笛叫停。

通過查考以弗所書,你明白了哪些核心教義?

明白了有關教會核心教義。教會是基督身體,建立使徒和先知根基上,有基督為房角石。基督十字架上成就了和睦,信徒愛中保守聖靈賜合而一心。神賜下使徒、先知、傳福音、牧師(教師),建造基督身體,成基督身量。

“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唯有事,是屬我們和我們子孫,叫我們遵行這律法上一切話。”出自於哪卷書第幾章第幾節?

“他禱告之間,你們祈求,願你們神一切旨意上得以完全,信心,能站立得。”請問以上經文中“他”是指誰?

A.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和感謝,你們所要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心懷意念–腓立比書

B.要喜樂,不住禱告–帖撒羅尼迦前書

C.當用詩歌,頌詞,靈歌彼此説,口唱心和的讚美主–以弗所書

D.我禱告時候提到你,你感謝我神–提摩前書

A.你們做妻子要順服自己丈夫,你們做丈夫要愛你們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教會捨己

B.你們做妻子,要順服自己丈夫。這樣,若有不信道理丈夫,他們雖然聽道,可以妻子品行感化過來。你們做丈夫,要和妻子同住,她你,你承受生命恩,所以要敬重他

C.休妻事和待妻人,是我恨。

D.妻子順服丈夫,丈夫可以寫休書她後另娶;丈夫愛惜妻子、不顧念家事,妻子可盡妻子,另嫁他人,並請長老作證。

A,B,C

夫妻關係出現矛盾時候,應該使用哪些聖經原處理?下面7項,哪些是應該提倡?哪些是應該避免?

B.存敬畏基督心,彼此順服。

C.勒住自己舌頭,地聽,地説,地動怒。不可含怒到日落。

D.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

E.我要家庭負責,要以理服人,要聖經建立起我屬靈權柄。

F.我是幫助者,我要幫助丈夫,改變他,讓他。

G.我丈夫,一是要順服,二他禱告,其他事情,交託神了。

B.存敬畏基督心,彼此順服。

C.勒住自己舌頭,地聽,地説,地動怒。不可含怒到日落。

D.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

G.我丈夫,一是要順服,二他禱告,其他事情,交託神了。

E.我要家庭負責,要以理服人,要聖經建立起我屬靈權柄。(注:家,是一個講愛地方)

C.我是幫助者,我要幫助丈夫,改變他,讓他。(注:能改變丈夫,是神)

第八題(限時2分鐘,只需寫序號)

A.我因律法,律法死了,叫我可以神活着

B.並且我如今肉身活着,是因信神兒子而活

C.現在活着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着

E.他是愛我,為我捨己

A,D,C,B,E

我因律法,律法死了,叫我可以神活着。我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着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着。並且我如今肉身活着,是因信神兒子而活,祂是愛我,為我捨己。(加拉太2:19-20)

以下“以弗所書”關於教會經文,請缺少部分填空:

這樣,你們作外人和客旅,是()同國,是神家裏人了;並且建造()根基上,有()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成為主()。

這樣,你們作外人和客旅,是(聖徒)同國,是神家裏人了;並且建造(使徒和先知)根基上,有(耶穌基督)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成為主(聖殿)。

第十題(限5分鐘,本題20分)

約翰一書3:11“我們應當彼此相愛,這你們聽見命令。”門徒之間彼此代禱是我們彼此一種表達。請看下面一些代禱經文是出自哪些聖經書卷?

A.因此,我父面前屈膝,求祂祂豐盛榮耀,藉着祂,叫你們心裏力量起來。

B.我禱告,要你們愛心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多使你們能是非(或作:喜愛那事),作無過人,直到基督日子;

C.當用各樣智慧,基督道理豐豐存在心裏,(或作:基督道理豐豐存在心裏,各樣智慧),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勸戒,心恩感,歌頌神。

D.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力量是有功效。

( )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右手忘記技巧。我若記念你,若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情願我舌頭貼於上膛。

2)這句話只在聖經中出現了一次,請補全句子:

“因為耶和華你神乃是烈火,是( )。”